1950年11月25日深夜,当四十军118师的先头部队逼近军隅里时,摆在他们面前的是美军第2师严密封锁的公路网与重炮阵地。
这个连接清川江与德川的交通枢纽,被美军视为“钢铁防线”,却在一夜之间溃败。
他们究竟如何突出美军重重包围的呢?
暗夜凿穿钢铁防线次日凌晨,353团2连指导员张文彪率突击队摸向美军前沿。
这个参加过辽沈战役的老兵,将全连48人的棉衣反穿露出白布里子,在雪地上匍匐前进三公里。
接近铁丝网时,美军突然发射照明弹,19岁的爆破手陈永贵迎着机枪扫射跃起,用血肉之躯压住爆破筒。
当第二道防线突破时,战士们发现他的遗体与铁丝网冻在一起,怀里还攥着半截未引爆的雷管。
展开剩余73%血染交通枢纽在争夺107高地的拉锯战中,炊事班长刘大柱用扁担挑着二十颗手榴弹冲入敌阵。
这个曾给地主扛活十年的河北汉子,将手榴弹绑在腰间,拉响引信后扑向美军机枪巢。
爆炸掀起的雪雾中,后续部队看见他破碎的围裙碎片挂在松树枝头。
那是他出发前特意系上的,上面还沾着给伤员煮粥时溅上的高粱粒。
永不后退的号角27日黎明,司号员王铁锁站在燃烧的卡车残骸上吹响冲锋号。
美军的三发炮弹在他周围炸开,弹片削去他半边脸颊,但军号声始终未断。
当354团主力冲进指挥所时,这个17岁的少年仍保持着挺立姿态,青铜号嘴与冻僵的嘴唇凝结成冰,号声化作北风在阵地上空久久回荡。
此役四十军毙伤俘敌2100余人,缴获汽车183辆,彻底切断了美军南逃通道。
时至今日,军隅里公路两侧仍能挖出变形的冲锋号碎片与结着血冰的棉絮。
这场被西方军事学家称为“轻步兵巅峰之作”的突袭,用最原始的勇气破解了机械化战争的神话。
新时代的我们更应铭记先辈们用生命诠释的真理:决定战争胜负的从来不是钢铁产量,而是那些在绝境中依然选择向死而生的灵魂。
正如美军战史中那段震撼的记录所言:“中国士兵冲锋时的呐喊,比任何炮火都令人恐惧——那是五千年文明淬炼出的不死军魂。”
好啦,故事就到这里,对于先锋部队战士们血战军隅里,你如何看待,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互动分享。
参考资料: 1.《四十军在朝鲜》:2010年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p108-p118 2.《四十军战史》:解放军出版社出版p120-p124 3.《抗美援朝战争后勤史》:1990年解放军出版社出版p87-p91 发布于:辽宁省